|
|
當前位置:首頁 > - 文章中心 > - 行業動態 |
| 為什么科技互聯網企業,不約而同去養豬? |
| 發布時間:2021/3/14 17:59:24 來源:博客中國 瀏覽次數:2639 |
本來沒有這么引人注目,華為的介入,讓科技互聯網企業“不務正業”的形象,更加鮮明了!
3月初,華為在機器視覺技術領域,推出了好望云服務,盡管大家或多或少的知道,互聯網企業養豬早已不是新鮮事。華為出手,再次將阿里巴巴、京東、網易的養豬“事業”帶入大眾視野。
此前外界一直有傳聞,說華為也要養豬了。華為對此不斷的辟謠:自己不養豬,你們想多了!
就在推出好望云之后,華為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表示,華為的智慧養豬解決方案,揭示出未來養殖業的發展方向是數字化、智能化和無人化。并再次澄清,華為不養豬,而是賦能企業養好豬。
長期以來,中國都是全球第一大生豬生產及消費國,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,占到全球比重的50%以上。數據顯示,2019年,國內生豬出欄超過5.4億頭,豬肉產量超過4200萬噸。由于價格的不斷上漲,我國的豬肉市場規模上升到了近2萬億元。
雖然吃過豬肉,但是很多人并沒有見過豬跑,更別提養豬了,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巨大藍海。
有藍海、有商機的地方,就會出現互聯網企業的身影。從最早網易在2009年投身養豬業,到2018年京東、阿里相繼進軍農業,再到如今華為宣布“智慧養豬”,科技互聯網大廠們,在碧桂園、萬科等房地產企業之后,爭先恐后的要當互聯網界的養豬能手。
智慧養豬,各顯神通
養豬能賺錢嗎?
根據養豬界大王——牧原股份2020年度業績預告,年度歸母凈利潤預計270億元-290億元,同比增長341.58%-374.29%。2020年,牧原股份銷售生豬達1811.5萬頭,同比增長76.67%。
以此計算,得益于疫情期間豬肉價格上漲,牧原股份2020年平均一頭豬貢獻的歸母凈利潤最高預計可達1600元。一頭豬的利潤趕上了一瓶茅臺,超過了一瓶五糧液。
在今年6月份發布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上,牧原的老板秦英林家族,以2416億的財富位列榜單第5名。
這哪里是豬啊,這是現金奶牛啊!
說到這,不得不佩服網易丁三石的超長預見性。
早在2009年,網易老板丁磊就開始養豬了。據說是在一次吃火鍋的時候,發現豬血味道不正宗,遂產生了養豬的想法。
對此傳言,紫金財經的小編認為杜撰的成分居多,上億上億的投入,雖然貴為過氣的首富,但以丁磊的精明,這個錢是不會亂花的。
網易養豬是首開先例的“人性化養豬”,還起名叫“未央豬”。住別墅、聽音樂、玩玩具、蹲馬桶、吃液態飼料。看上去確實很像在制造噱頭。但之后的事實證明,這些行為并非無意義,烏鎮互聯網大會讓味央豬揚名,2016年正式上市,并且一頭豬拍出了將近30萬元的天價。
坦白說,剛開始養豬的時候,丁磊遭遇了網民的群嘲,看不懂丁磊的超前思維。直到10年后,大家爭先空后的進入養豬業,終于有人佩服丁磊的先見之明。
嘴上不說,身體卻很實誠的阿里,還是愿意嘗試養豬的。自2018年開始,阿里開始入局養豬。不過阿里玩的東西一般都要有三個特點:第一,養豬要能裝13,制造概念;第二,養豬要高科技;第三,養豬要提高效率,能更好的賺錢。
于是,用阿里云ET大腦對豬進行針對性研發,第一步實現了AI養豬看似天方夜譚的事情。ET大腦可以自動分析每頭豬的成長情況,并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飼養策略,在ET的幫助下,阿里豬的病死率降低了百分之三,每只母豬的生產率提高了3頭,取得了巨大進展。
阿里甚至用應用運動量這個指標,來判別豬肉的質量,不達標的豬要被趕到戶外去運動。為了進一步提升質量,阿里還應用算法、AI技術、紅外線測溫技術等來監測。
其實紫金財經小編一直認為,在科技互聯網企業里,來自于蘇北農村的東哥,才是最具備養豬氣質的。不過京東干的養殖絕不僅僅是養豬,而是什么都要養一養。
2018年3月,京東數科(現在叫京東科技)成立數字農牧,并于同年8月發布智能養豬解決方案,隨后陸續成立了智能牛羊事業部、智能水產事業部與智能禽類事業部。
京覓為京東旗下自有生鮮品牌,京覓生鮮京東自營旗艦店品類豐富,除豬肉外,還包括老母雞、鴿子、鵪鶉、鴨子、魚、大閘蟹、牛排等,相比網易味央豬,京東豬肉更親民、更便宜。
反映到專利上,京東農業相關專利數量多、涉及領域廣。以京東數科海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為例,僅京東數科海益一家就申請了42項農業相關專利,其中既有飼料裝置變容量飼喂器、保育食槽、料管均分器等,也有對蛋的分揀專利,如“一種禽蛋分揀設備”“一種種蛋的分揀方法、系統、電子設備和存儲介質”“一種異常蛋檢測設備等”。
除此之外,京東數科海益還申請了名為“魚姿勢識別方法、裝置、設備及存儲介質”“一種動物患病狀態監測系統及方法”“水產養殖投喂及控制系統”的專利等,可謂五花八門。
你們只養地上跑的,東哥連水里游的,也一樣可以加上科技騰飛的翅膀。
智慧農牧,已經開始
豬肉是中國人的“剛需”。早在2017年,中國的肉類消費總量就比美國高出近2倍。豬肉產值約為1.69萬億元,占肉類總消費量的62%,是中國人菜籃子中最為重要的肉類品種。
雖然過去傳統的養豬業,還是目前的主流,但稍加改造,就可以加持科技因素;ヂ摼W企業,就是要將視角放在了別人還未關注的事業上,并用創新的手段將其發揚光大。
華為的智慧養豬方案基于華為好望云服務,主打機器視覺技術。華為云官網顯示,智慧養殖解決方案是利用機器視覺、紅外測溫等技術,為每一頭豬建立檔案,實時監測每頭豬的健康數據,并通過數據分析實現疫情預警、生產力預測等,最終實現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無人化的智慧養殖產業。
專利方面,華為目前沒有專門針對豬的專利申請。不過,在數據處理類專利中,可以適用對豬的識別,并可應用在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覺領域。
目前可見的趨勢是,中國的養豬業逐漸向現代化、產業化、規;姆较虬l展,養豬已成為高科技事業。
在華為來看,養豬業與其它高科技行業相比仍顯落后,所以華為一方面以科技賦能養豬業,另一方面也是為其機器視覺業務線的落地找到新場景,在其它業務受制的境況之下,為未來謀求更好的發展。
一句話,華為的智能云養豬,就是賦能養殖企業,“賦能”,才是其中的關鍵詞。
北京看懂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宇軒認為,中國的農業發展智能化,信息化發展空間巨大。當前整個市場仍以個體散戶養殖為主,沒有形成統一的發展,生產效率較低,且不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。利用數據智能為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,能大大提高效率,解放人力,向現代化農業強國邁進。
智慧養豬的出現,成為中國養殖業突破散養模式的重要武器,畢竟生豬養殖的現代化、規;藴驶呀浭巧鐣舷碌闹髁饕庵,此時互聯網公司進場無疑是拿到先手棋的絕佳時機。
對于傳統養殖企業來說,布局智慧養豬,通過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將養豬人解放出來,不僅減小了疫情等不確定風險,也將加速豬場向集中化、規;、標準化、無人化過渡,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平穩的市場供應,繼而平抑“豬周期”,迫使生豬行業的競爭重心轉向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。
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,其可以利用科技改造養殖生產,提高生產效率,另外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電商平臺和物流體系切入生肉市場,冷鏈肉、健康肉、品質肉,才是吃貨們喜愛的。
時代的尖刀一旦從傳統的幕布中撕開一個口子,所有的科技元素就會像大海一樣迅速涌進,農牧業仍然是等待灌溉的土地,農牧業的智能化改造,以不可逆的趨勢在發展。
農牧業潛移默化的變化,已經悄然開始!(本文系紫金財經原創稿件)
|
|
|
|
|